都是規范化管理惹的禍
為了提升管理水平,強化規范管理,我們廠訂了很多管理制度,也聘請了在正規企業工作過的人來做廠長。但我覺得企業還是很亂,文件制度一大堆,管理成本上升,但效益反而下降,工資占銷售額的比例從以前的6上漲到了13。這究竟是為什么?我們該怎么辦?
專家建議
上述問題,都是對規范化管理的錯誤認識造成的:
1、將規范化理解成了單純制度化,而又將制度化理解成了文件化和文字化。其實規范化管理的核心是標準化和數據化,大量的中小私企創業時,都是在缺乏標準的情況下進行生產的,客戶的要求就是唯一的標準,客戶的樣品就是生產中各個車間和工序的標準,既沒有標準的圖紙,也沒有標準的物料清單,更沒有標準的工時和工藝,怎么做?什么時候能做出來?做錯了怎么辦?這些問題更多的都是在生產過程中解決的,是車間進行不斷修正和調整的結果。這種非標準化的生產其實就是作坊式生產,和一個捏泥人的藝人差不多,邊捏邊想。
所以,規范化首先就是要將各種工作標準制定出來,要將工作的結果、工作的內容、完成工作的時間、工作的程序等等進行標準化。這和簡單的制度化是不同的,因為這種標準化必須來源于客戶的要求和企業的經驗,而不能是某種官方意志,也不能是某種“好制度”的引入。而且,作為一種規范化的工作標準,它主要是規定員工應該怎樣做,這跟很多企業的制度重在規定員工不能怎樣做是不同的。
其次,規范化管理的核心是數據化,我們很多企業的制度一大堆,之所以沒有大用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文字太多,數據太少。沒有數據,制度的內容就模糊,違反和遵守制度就沒有區別。但是要用文字來寫制度容易,而用數據來表達一種規范就難了,數據所表達的東西是明白無誤的,所以以數據化為核心,企業的規范化工作就要從工作的分拆開始,從工廠的各個環節的數據收集、整理、分析開始,經過較長時間的統計,才能成為一種工作的標準和要求,這與參照某些公認的“好制度”來寫文件有本質的不同。
2、將規范化管理理解成了單純的知識和方法、工具,而忽視了在規范管理中對人的改造。其實規范化管理的難點不是文件的制定,甚至都不是數據的收集,真正的難點在于改變人的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人們按照習慣的方式做事,自然又舒適,而違反一種習慣總是伴隨著不適和痛苦。所以,人們在做“對”的事情和在做“習慣”的事情之間進行選擇時,經常選擇的是做習慣的事,這是許多企業進行規范管理失敗的根源。他們都知道該怎么做,但他們還是不那么做,他們仍然會按習慣去做。這也是那個懂管理、并且在正規企業做過廠長不能提升這個企業管理水平的原因,因為他可以把知識、方法、工具帶進來,但他不能把“習慣”帶進來,他只能成為企業“習慣”的奴隸或犧牲品。
改變人的習慣是一個漫長和痛苦的過程,它遠比制定一些文本、條例、標準、數據要困難得多,而且要從老板改起,因為企業的習慣最終都與老板有關。從習慣的改變入手來進行規范化管理才是真正能改變企業、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切實方法。
3、要防止企業因規范化而走向官僚化。有的企業打著規范化的幌子,但由于不理解規范化的實質,就會把文件的制定和遵守當成頭等大事。由于它不是著眼于人們習慣的改變,而制定的文件又缺乏實踐基礎,經常會遭致人們的抗拒。在這種執行與抗拒的較量中,管理的成本必然增加,并且,極易發展成形式重于內容的現象。人們會變成為規范而規范,失去了或忘記了規范的真正目的,這就是企業官僚化現象。所以企業官僚化現象并不一定發生在企業壯大之后。剛導入規范化管理時,企業就可能出現官僚化現象,這種官僚化現象一出現,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必然擱淺,企業就會在無序混亂的自由化和沒有效率的官僚化之間搖擺,大多數中小私企管理水平上不去、管理模式落后的癥結就在此,而不在于企業老板不懂或不愿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