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側面碰撞過程的仿真
摘要:結合國內首次汽車側面碰撞試驗,建立了包括移動壁障、假人和轎車在內的汽車側面碰撞模型。通過仿真準確地再現出復雜的實車側面碰撞過程。
關鍵詞:側面碰撞模型仿真
1前言
大量的交通事故是汽車發生側面碰撞。以2000年我國發生的交通事故為例,正面碰撞事故占20.8,而側面碰撞事故占34.4[1]。從傷亡情況看,正面碰撞造成的傷亡人數占26.9,而側面碰撞占32.3。可見研究汽車側面碰撞對改善交通安全至關重要。
歐美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重視對汽車側面碰撞的研究。美國于1990年頒布并執行了汽車側面碰撞保護法規FMVSS214;歐洲在1995年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ECER95,并于1998年強制執行。我國目前還沒有頒布汽車側面碰撞的強制性法規。2002年5月30日,在國內完成了第一輛轎車的側面碰撞試驗。單靠試驗來解決汽車側面碰撞問題是不現實的,迫切需要將計算機仿真技術與汽車側面碰撞試驗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利用仿真數據全、針對性強的特點對試驗結果進行剖析,也可利用周期短、成本低的優勢對產品改進方案進行評估。
2試驗方案
用移動壁障模擬撞擊車,它由臺車和吸能塊組成,總質量為956kg,質心距地503mm。吸能塊采用ECER95規定的標準吸能塊,其前端面分成6個區域,處于下部的1、2、3區比上部的4、5、6區向前突出60mm,旨在模擬保險杠(圖1)。被撞車為一輛國產轎車,橫置在移動壁障的跑道上。駕駛員為EuroSID-I型標準假人,其H點處在跑道中心線正上方。牽引絞盤通過鋼絲繩帶動移動壁障以50±1km/h的速度行駛,在距轎車2m處鋼絲繩和移動壁障突然脫開,讓移動壁障和轎車左側面發生碰撞。用高速攝像、電測量和光測量三種方式同時采集汽車、假人和移動壁障各部位的加速度和變形量。
圖1吸能塊的尺寸(mm)3汽車側面碰撞模型
3.1移動壁障
建立的移動壁障模型有6661個單元,7837個節點。吸能塊主體采用體單元和蜂窩鋁材料,內部的襯板采用板單元和分段線形塑性材料,臺車部分為剛體。
保證吸能塊的變形特性和耗散能量特性是移動壁障建模的技術關鍵,需要對吸能塊的單元特性反復進行調整,通過仿真驗證確定最終的模型。驗證方法是令移動壁障在光滑路面上以35km/h的速度與剛性測力墻碰撞,要求吸能塊的最大變形量為(330±20)mm,耗散能—變形曲線、整體和1~6區的力—變形曲線應在一定的界限范圍內[2]。驗證結果如圖2所示,各項指標都滿足了上述要求。
圖2吸能塊的變形特性3.2假人
假人模型是在VPG(虛擬試驗場)/Safety模塊中提供的EuroSID-I假人樣本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原模型頭部、頸部、胸部和左右腿的質量低于標準假人[2][3]。補足質量后,對頭部、肩部、胸部、腹部和骨盆的響應特性進行了仿真標定。
頭部:對稱面與水平面成35o,下方200mm處設一剛性墻。對頭部所有節點施以重力加速度,使之與剛性墻碰撞,要求頭部質心的合成加速度的峰值在100~150g之間[2]。標定結果為131g。
肩部:假人坐在剛性平面上,胸部豎直,上臂向前與豎直方向成40°,兩腿水平伸直。做一直徑為152mm、質量為23.5kg的柱形擺錘模型。擺錘以4.3m/s的速度撞擊肩軸,要求擺錘的加速度峰值在7.5~10.5g之間。標定結果為10.1g。
胸部:將肋骨組件固定在剛性支架上。做一直徑為150mm,質量為7.8kg的柱形落錘模型。落錘以1.0、2.0、3.0、4.0m/s的速度撞擊肋骨側面,要求肋骨的位移分別在10~14、23.5~27.5、36~40、46~51mm之間。標定結果為:12.0、25.1、39.2、49.5mm。
腹部:假人坐在剛性平面上,胸部豎直,上臂和兩腿向前水平伸直。做一質量為23.5kg的沖擊錘模型(沖擊面為150mm×70mm的矩形)。沖擊錘以6.3m/s的速度撞擊腹側,要求沖擊錘受力峰值在9.5~11.1kN之間,且發生在撞擊后9.8~11.4ms;腹部合力的峰值在5.9~7.9kN之間。標定結果:沖擊錘受力峰值為10.2kN,發生在10ms;腹部合力的峰值為6.1kN。
骨盆:假人坐姿與腹部標定時相同。用直徑為152mm,質量為23.5kg的柱形擺錘以4.3m/s的速度撞擊H點,要求擺錘受力峰值在4.4~5.4kN之間,且發生在撞擊后10.3~15.5ms;恥骨合力峰值在1.04~1.64kN之間,且發生在9.9~15.9ms。標定結果:擺錘受力峰值為4.8kN,發生在14ms;恥骨合力峰值為1.48kN,發生在12ms。
3.3汽車
汽車結構復雜,綜合考慮計算時間和計算精度,對整車各部位采用了疏密程度不同的單元:位于車身左側、前圍最前點和C柱下部之間的區域為主變形區,單元邊長為10~20mm,主要部件包括左側的車門、門柱、門檻、門橫梁、地板、座椅、頂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