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氣中PM
摘要:論述了控制城市大氣中PM-2.5污染的意義;在剖析PM-2.5組成與來源的基礎上,分析了控制PM-2.5的途徑,并對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點看法。
關鍵詞:城市大氣,PM-2.5,二次粒子,能見度,氣溶膠。
PM-2.5是指由固體粒子和液態粒子混合組成的、粒徑小于2.5微米的細粒子。PM-2.5氣溶膠是典型的大氣累積性的復合污染形態。PM-2.5氣溶膠的復合污染作用往往超過傳統的大氣污染物,日益成為表征城市大氣污染的首要指標(彭應登,1999)。剖析PM-2.5的組成與來源、分析PM-2.5控制的有效途徑,對治理城市大氣污染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均有積極意義。
1.PM-2.5控制的意義
1.1PM-2.5是導致城市人為能見度下降的禍首
光波在大氣中傳播時,因受氣溶膠和氣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而削弱。光的強度按指數律衰減,對波長為λ的單色光有:
Iλ=Ioλexp[-∫[SUB]o[/SUB]Rbλ(r)dr]
式中Iλ為衰減后的光強度;Ioλ為入射光強度;R為光傳播距離;bλ(r)為傳播路徑上的消光系數。大氣消光系數是氣溶膠消光系數和氣體分子消光系數之和。在低層大氣中氣溶膠粒子的消光效應遠大于空氣分子的消光系數。能見度與平均大氣消光系數之間有關系式:
R=3.912/b
式中R為水平能見度(公里);b為白光的大氣消光系數(公里-1)。低層大氣中影響能見度的大氣粒子可分為以下三類模態:
①.核粒模態:0.005微米—0.1微米
②.積聚模態:0.1微米—2.5微米
③.粗粒模態:2.5微米—100微米
在以上三類粒子中,粒徑小于2.5微米的粒子(PM-2.5)的消光作用遠大于粒徑在2.5微米以上的粒子。在小于2.5微米的粒子中,粒徑在可見光波長范圍(0.4微米—0.7微米)內的氣溶膠粒子的消光作用最強。PM-2.5的化學組分主要包括硫酸銨(亞硫酸銨)、硝酸銨、有機炭、炭黑和灰塵等五類。大氣消光系數與這些大氣污染物濃度之間的關系可表達為:
be=br ∑βiCi
式中be為消光系數;br為天然大氣分子對光的散射(使天空呈現藍色);βi為i類污染物粒子的消光率(m2/g);CI為I類污染物粒子的濃度(ug/m3)。研究表明(Malmetal.,1996),上式還可近似地表達為:
be=br 3f(RH)[硫酸銨濃度] 3f(RH)[硝酸銨濃度] 4[有機碳濃度] [土壤粒子濃度] 0.6[粗粒子濃度] ba
式中f(RH)為隨相對濕度而變化的散射率;ba為吸光系數(主要是炭黑的吸光作用)。由此可知,在影響大氣能見度的粒子中,二次粒子占有重要的的地位。此外,二次粒子的消光作用與大氣的相對濕度密切相關。二次粒子在水滴的作用下能相互凝結成粒徑較大的粒子(0.3微米—1.5微米),從而對可見光(波長為0.4微米—0.7微米)的散射作用增強。在大氣相對濕度大于70時,二次粒子散射率增加的現象就更為明顯(RogersandWatson,1991)。二次粒子散射率隨相對濕度變化函數可表達為:
f(RH)=bs(RH)/bs(0)
式中bs(RH)為相對濕度大于0時的濕散射率;bs(0)為相對濕度為0時的干散射率。在美國,由于東部的相對濕度較高(年平均為70-80),西部的相對濕度較低(年平均為50-60),加上東部地區硫酸銨(亞硫酸銨)的水平較高,結果導致東部地區的能見度明顯低于西部地區(OAR,1996)。
由此可知,在影響大氣能見度的粒子中,PM-2.5占有極其重要的主導地位。由于PM-2.5的原因,美國大部分地區的能見度只有天然能見度的30。在美國的許多地方(例如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盡管大氣中常規的污染物指標均達到規定的標準,但仍被能見度的問題所困擾。所以在1985年,美國在聯邦層次建立了保護能見度的多部門監測計劃(IMPROVE),并從1987年開始在全國20個一類地區陸續采集數據。從1991年開始,美國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入了能見度的監測行列。在這些長期的監測計劃中,PM-2.5是核心的監測指標。
1.2PM-2.5是城市大氣污染物中損害人體健康的元兇
我國1996年頒布的空氣質量標準規定中新增加了PM-10(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