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成本控制
企業實現成本計畫的重要手段。成本控制以預先確定的成本(計畫成本﹑定額成本或標準成本)為依據﹐對生產和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物資耗費﹑勞動耗費和其他費用支出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監督﹐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成本控制工作貫穿於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始於產品的設計階段。根據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實行目標成本管理﹐由技術設計和經濟管理部門共同負責﹐保證新產品試製和老產品改型在技術上具有先進性﹐在市場上具有競爭性﹐在經濟上具有合理性。
成本控制首先確定先進合理的成本控制標準。成本控制標準是對各項費用開支和各種資源消耗所規定的數量界限。它包括原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費用限額等。在成本的形成過程中﹐應經常把成本發生的實際情況與成本控制標準進行對比﹐對發現的偏差及時糾正﹐使費用和消耗在成本控制標準內發生。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類人員在成本控制體系中都負有責任。班組工人在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前提下以定額為依據﹐對原材料﹑工具﹑工時等消耗進行控制﹐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降低和節約原材料消耗﹔技術人員探討產品功能與成本間的關係﹐力求以最低成本達到產品功能標準﹔生產管理人員協調和組織均衡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資金的佔用﹔經營管理人員控制材料採購成本和儲備資金佔用以及管理費和銷售費等的支出。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機械工業企業普遍推行會計制度﹐以核算生產費用和計算產品成本。這屬於事后的成本管理。第一個五年計畫以來﹐推行了計畫管理和定額管理﹐試行了成本計算定額法﹐使成本管理從單純的成本核算發展到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畫﹑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使事后“算成本”變為事前“管成本”。為了加強成本管理﹐需要作好定額工作﹑原始記錄工作﹑計量工作﹑物資收發領退工作﹑內部計畫價格工作等成本管理的基礎工作﹔要求對成本指標進行分解﹐實行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明確劃分責﹑權范圍﹐并制訂成本管理制度﹐形成成本管理的保證體系和責任體系﹔要求實行全面成本管理﹐也就是全過程成本管理和全員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