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壓鑄機上應用擠壓壓鑄工藝(二)
傳統壓鑄機有一個重要......
傳統壓鑄機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型號都是以鎖模力為主體參數命名的,我們現在常說某臺壓鑄機是多少噸,就是指鎖模力的噸數。
而擠壓壓鑄機,它不但有鎖模力的參數要求,還必須有一個擠壓補縮力的參數要求,且這個擠壓力參數還是最主要的指標。
如上所述,由于傳統壓鑄機有全液壓式和曲肘式兩種不同的機型,在進行傳統普通壓鑄時沒有分別,但如果用作擠壓壓鑄時就不同了。
擠壓壓鑄與普通壓鑄的分別在于,鑄件在充型之后,擠壓壓鑄增加了一個主缸動力向前推進進行補縮的工步,而普通壓鑄則只是自然冷卻,沒有補縮的工步。
在此還要細分和明確兩個概念,即合模力和鎖模力(或稱鎖模抗力)。合模力是指推進動模所需的向前的動力,鎖模力則是為抵抗充型、脹型所需的抗力,它可以只是一個靜力(反作用力)。因此,以傳統壓鑄機直接應用擠壓壓鑄工藝,只能利用其合模力,也只有合模力才是一個向前推進的動力。合模力的大小,決定了擠壓補縮力的大小。因此,全液壓式傳統壓鑄機,其最大合模力就是其最大的鎖模力,也可作為其擠壓補縮力。而曲肘式壓鑄機的最大向前擠壓力等于其合模油缸力乘以鎖模機構的杠桿比,但最大也不能超過其鎖模機構所能承受的抗壓強度。用這種設備進行擠壓壓鑄,由于其合模初期位置并未到達合模機構的自鎖"死點",而擠壓終結位置才是其最大鎖模抗力的"死點",若以同樣壓鑄比壓充型,所能生產的零件的投影面積有所減少。
本文有[www.0574-laser.com]提供,請及時關注[www.0574-laser.com]提供的內容
3.界定擠壓鑄造的主體技術特征
擠壓壓鑄最高的擠壓補縮比壓約為普通壓鑄壓射比壓的5-10倍。以擠壓壓鑄的擠壓比壓衡量,現時除了用四柱油壓機改造的立式開模澆注擠壓鑄造機符合擠壓鑄造主體技術指標外,其余裝置實現的,還只是屬于傳統壓鑄所屬工藝范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擠壓鑄造。這個概念,我們是要界定清楚的。
4.以傳統壓鑄機壓射裝置進行擠壓壓鑄工藝的不可行性
現時傳統壓鑄機無論是哪一種鎖模機構,受帕斯卡定律的制約,設計的壓射力約是鎖模力的十分之一。現行壓鑄工藝一般要求壓射比壓
大致在80MPa至130MPa之間,每100噸鎖模力能承受壓鑄的投影面積約150--250平方厘米。由于擠壓鑄造工藝所要求的是補縮比壓而不是壓鑄比壓,擠壓補縮比壓最高要求在500MPa至1000MPa之間,對于小尺寸內澆口的壓鑄件,我們不能采取用壓射缸或輔助缸擠壓或"加壓"的方式進行冷卻補縮,必須由主缸動力擠壓補縮才有實效。若真以"精、速、密"壓鑄方式進行擠壓壓鑄,就要加大內繞口尺寸,使之具有順序凝固的特征。由于內澆道一般先于鑄件冷卻,不加大內澆口尺寸,擠壓補縮就根本不可能實現。這種方法對于很多壓鑄件是不適用的。如要達到上述擠壓補縮比壓,壓鑄機所能生產的擠壓壓鑄件投影面積,就只及原來的十分之一。傳統壓鑄機生產的毛坯本來"可壓鑄投影面積"已經不大,再減少九成,顯然是不經濟的,實踐上就失去了其應用的意義。現時的壓鑄機都有壓鑄充型后期的"加壓"環節,但壓鑄件氣密性缺陷依然
本文有[www.0574-laser.com]提供,請及時關注[www.0574-laser.com]提供的內容
如故,用加大機型生產小件零件這種"大牛拉小車"辦法,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所謂"精、速、密"壓鑄,還只是一個漂亮的名字,40年來都未見有實質性進步,生產這種壓鑄機廠家的商業性宣傳,倒強化了工程技術和應用人員的認識誤區,使人迷失了方向。
5.認識擠壓壓鑄技術的主體技術特征及其強大的技術經濟優勢
擠壓壓鑄的主體技術特征,是體現"普通壓鑄充型,擠壓鑄造補縮"原理,它是利用現有壓鑄機完善的壓射系統進行充型,同時又盡最大限度避開金屬液相充型時帕斯卡定律對充型條件(零件可充型面積)的制約。這一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也是擠壓壓鑄工藝的重要特征:擠壓壓鑄工藝強調的是在滿足充型條件下,盡可能采用最低的充型比壓和速度,這種工藝思想,對要低壓充型的各種厚大零件和成功實現帶型芯壓鑄是一個莫大的優勢。這是它能替代低壓、差壓、重力鑄造及部分帶型芯翻砂鑄造工藝的原因。擠壓壓鑄工藝的提出,極大地拓展了傳統壓鑄機和壓鑄工藝可應用的范圍,其重大的經濟性還在于,一臺傳統壓鑄機如以1.4Mpa的低壓充型,所生產零件的投影面積是原來的80----100倍,可以說,現有設備的工作臺能安裝的模具有多大,就能生產多大尺寸的零件。用一臺傳統J1140型全液壓400噸壓鑄機改造為同時具有400噸擠壓補縮力的擠壓壓鑄機,基本可以滿足擠壓壓鑄一般的汽車、摩托車輪轂這種大規格零件的工藝要求了。以擠壓壓鑄的工藝性推測,一臺同時具有500噸鎖模力和500噸擠壓力的擠壓壓鑄機,即可對付現時九成以上的壓鑄件生產,使用500噸以上鎖模力的傳統壓鑄機,已是一個很不經濟的做法,對小型壓鑄廠來說,則具有極大的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