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語言開始,人類一直沒有停止對自由交流的追求。從書信到電話,再到互聯網……現如今,人們又把目光投向身邊的各種物體,開始設想如何與它們交流,這就是廣受關注的物聯網。
物聯網的英文說法其實更清楚,直譯過來就是“物體的互聯網”。其理想是讓每個目標物體通過傳感系統接入網絡,讓我們在享受“隨時隨地”兩個維度的自由交流外,再加上一個“隨物”的第三維度自由。
那么,物聯網的思想起源于哪里?這個科幻般的愿景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便利?它能夠最終實現嗎?

物聯網從哪里來
“最深邃的技術是那些‘消失’的技術,它們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基礎結構中,令人難以分辨。”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信息產業還處在個人電腦時代時,計算機科學家和思想家馬克·魏澤爾對計算機和網絡未來的展望。
魏澤爾1999年因病去世。同年,一群科研人員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提出日常生活中萬物均可通過網絡互相連接,“物聯網”概念由此產生。
物聯網的基礎是“射頻識別”技術。簡單地說,一套射頻識別系統分為兩頭,一頭是附在目標物體上的電子標簽,另一頭是裝在特定地點的解讀器。解讀器會發出電磁波信號,電子標簽只要進入一個特定范圍,就可以被解讀器感應并識別。
射頻識別技術有3個重要優點:一是每個電子標簽具有唯一性,意味著系統可以識別單個物體,而不是像條形碼那樣只能識別一類物體;二是作為信號媒介的電磁波可以穿透某些封裝材料,因此電子標簽可以嵌在物體內部;三是在解讀器的磁場范圍內,可以同時識別多個物體,也可以識別高速運動的物體。
這些特點意味著,只要給每個物體附上一個電子標簽,并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安裝上解讀器,建設好配套的傳感系統和網絡,任何東西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處于掌握之中,這對于物流等領域來說是夢幻般的場景。
當然,物聯網的完全實現還與其他多項技術有關。比如新一代互聯網協議,號稱可以給地球上每顆沙子都分配一個IP地址,即每個物體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有自己的“名字”;嵌入式智能芯片技術可以讓目標物體擁有自己的“大腦”,不只是木頭一樣的終端,而是自己可以做運算和分析;此外,納米技術和小型化技術還可以使目標對象越來越小。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也許將來有一天,你可以與身邊一切物體“交流”。
物聯網在哪里
這種科幻般的場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早已有了模型。那就是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著名的高科技豪宅。這所位于美國梅迪納市華盛頓湖畔的住宅建于上世紀90年代。整座建筑物埋設了幾十公里長的電纜和光纖,幾乎所有設施都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
比如大門外裝有天氣感知器,可以根據各項氣象指標通知空調系統、控制室內溫度和通風情況。再比如,主人在回家途中只要打個電話發布指令,家里的浴缸便開始放水調溫,做好為主人洗去一路風塵的準備。
尤其特殊的是,每個來到這里的客人都會領到一個含有電子標簽的胸針,其中儲存有每個人特定的溫度、濕度以及對燈光、音樂等喜好。無論你走進哪個房間,這個電子標簽便會通過傳感系統與周圍設備交流,房間內的溫度會調整到你感覺舒適的程度,揚聲器會響起你喜愛的旋律,投影儀則會在墻壁上投射出你熟悉的畫作……
如果說蓋茨的豪宅只是大人物的奢侈品,那么全球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力推的射頻識別戰略則讓物聯網離普通人的生活更近。曾任沃爾瑪首席信息官的琳達·迪爾曼多次描述“未來商店”的情形:當你推著滿滿一車牛奶、蘋果、牙膏等物品走向收款臺時,不用把這些商品逐個拿出來刷條形碼,收款臺邊上的解讀器會瞬間識別所有物品的電子標簽,賬單會馬上清楚地顯示在屏幕上。
對沃爾瑪來說,大力推廣射頻識別系統,不僅可以方便顧客購物,還有利于對商品運輸、倉儲、配送、上架、最終銷售,甚至退貨處理等環節實施監控,大大降低成本,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此外,這一系統還可以幫助沃爾瑪了解顧客的消費模式,創造新的商業和營銷模式。
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在為物聯網提供技術支持。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提供了一系列射頻識別和傳感系統解決方案,近來已與多家公司簽訂協議,在食品運輸、汽車物流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服務。還有許多新生的小公司也在這一領域謀求發展,英國有家公司主要針對物聯網中數據儲存和傳輸環節做細分市場服務,幫助客戶在世界范圍連接和共享來自物體、設備、建筑和環境的感應裝置實時數據。
在國內,中國移動總經理王建宙近來也在大力宣傳物聯網。他曾對媒體表示,中國移動已經在物聯網上有了較大舉措,在牛羊等目標對象上安裝了幾億個電子標簽。現在許多地方還開展了將帶有“錢包”功能的電子標簽與手機的SIM卡合為一體的服務,這樣就可以用手機乘坐地鐵和公交車、超市購物、看電影等。據介紹,重慶市已有20萬人“刷手機”乘坐城市輕軌。
物聯網要到哪里去
廣受追捧的物聯網建成之后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們普通人又怎樣在其中生活呢?讓我們來看看國際電信聯盟在2005年《物聯網報告》中提出的未來暢想。
2020年的一天,羅莎剛剛和男友吵了一架,決定周末獨自出去玩。當她準備出發時,轎車上的射頻識別感應裝置報警說,輪胎可能有一些問題,于是她不得不先去一趟修車場。車況數據通過網絡傳送給修車場的機器人后,羅莎放心地到旁邊的自動飲料機買咖啡。而飲料機此前已經從網絡上了解到她愛喝冰咖啡,在她晃動手腕上的聯網手表付費之后,一杯特制的冰咖啡便已沖好。當她回到修車場,一對嶄新的后胎已經更換完畢,每個輪胎上都安裝了電子標簽和傳感裝置,隨時監控氣壓、溫度和變形情況。
相信不用把故事講完,你就可以感受到未來物聯網世界的神奇。不過這個故事中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節,就是羅莎坐進轎車后,打開了系統的“保護隱私”選項,這樣包括兩個新輪胎在內的許多“電子標簽”就會進入不可見狀態。如果讓它們保持可見,那么每個路口的傳感器都可以解讀這些電子標簽,了解更新輪胎的行駛數據等,為維修做準備,但這也意味著其他人可以通過物聯網查找到她的行蹤。還在生氣的羅莎不想讓男友找到自己,于是選擇了“保護隱私”,那些未經授權的對她身邊物體電子標簽的訪問請求將被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