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CC(Programmable Computer Controller,即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是一種融合了傳統的PLC和IPC的優點,具有獨特理念的模塊化控制裝置。本文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PCC的特點及優勢: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強大的系統能力;軟件的集成開發環境;高可靠性;由PCC的CPU和X20 I/O構成的全開放分布式系統。PCC正逐漸被業內人士認識和接受,并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在多種工業領域中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關鍵詞: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X20 I/O ;分布式控制系統;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實時性和開放性
0 引言
可編程控制器PLC和工業計算機IPC已先后推出多年,它們在各自不同的應用場合已獲得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在多年的應用實踐中,PLC運算/處理能力不強、實時性、開放性較差和IPC可靠性及可擴展性較差的缺點已逐漸暴露出來,尋求一種性能更為優良的控制器已成為各類工業用戶的迫切需求,由奧地利貝加萊公司 (B&R)于1994年首先推出的PCC就順應了這一趨勢,它融合了傳統的PLC和IPC的優點,既具有PLC的高可靠性和易擴展性,又有著IPC的強大運算/處理能力和較高的實時性及開放性。
PCC的硬件結構和外貌與PLC十分酷似,但前者具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和更高的實時性;在軟件功能方面,它又與某些PC-Based類似,不過其可靠性和環境適應能力卻大大優于后者。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應用,PCC已成為當前工業控制器發展的新方向之一,以PCC作為控制系統核心的方案正逐漸成為工業自動化系統配置的一種新格局。
1 PCC的特點及優勢
1.1 PCC在硬件方面的特點
在硬件結構方面,PCC的特點是很明顯的,它兼具了PC機采用高性能 CPU及大容量存儲單元和PLC采用模塊式結構的優點。
(1)模塊式的插裝結構,可帶電插拔
PCC具有全模塊式的插裝結構,在工業現場可以安全、方便地帶電插拔;PCC的CPU和I/O模塊結構緊湊,體積小巧,接線端子密集,而且在模塊供電及工作狀態顯示等諸多方面有著完善、精巧的設計。
(2)其CPU采用了多處理器結構并配備了大容量存儲單元
PCC除了其高性能的主CPU以外,通常還配置了另外兩個處理器,即一個PCC的CPU模塊上有三個處理器,這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系統的處理能力。
在其核心的運算模塊內部,PCC為其CPU配備了數倍于常規 PLC的大容量存儲單元(100K-64MB),這無疑為功能強大的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支持。
PCC采用可插卡式的CF卡作為存儲介質,最大存儲容量可達8GB。
(3)配備了多種信號和通信接口
PCC為工業現場的各種信號和應用提供了許多專用模塊和功能模塊,如溫度、張力、步進電機驅動、示波器、鼓序列發生器信號、增量式脈沖編碼信號、稱重信號和超聲波信號、電力測量與并網同步、PWM輸出等。它們將各種形式的現場信號十分方便地接入以PCC為核心的數字控制系統中,用戶可按需要對應用系統的I/O通道進行數十點、數百點乃至數千點的擴展與聯網。PCC的所有數字量輸入端都經過了光電耦合隔離,模擬量輸入端也都經過了RC濾波處理,因此它具有很好的抗電磁干擾能力。
在PCC模塊內部,CPU的數據總線與I/O總線分離,并配置有獨立的I/O處理器。主CPU內含有一個獨立的時間處理單元TPU (Time Processing Unit ),在不增加CPU負荷的前提下高速處理簡單或復雜的定時任務,其基準計時頻率可高達6.29MHz,因此目前被廣泛應用于頻率、相位測量及PWM(脈寬調制)等要求極高精度的時間處理場合中。
此外,CPU的主板集成了多種通信接口,PCC還是一款開放性極高的產品,配置了多種通信模塊。
(4)以專用模塊的方式對高精度運動控制功能和智能溫度控制功能進行集成運動控制功能:高速編碼計數、速度和位置補償、電子齒輪傳動、凸輪仿形、多軸插補、CNC技術、飛鋸等;
溫度控制模塊:傳感器直接接入,每50ms處理一個PID調節回路,帶自校正PID調節和參數整定功能。
1.2 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理念和多樣化的應用軟件設計手段
常規的PLC大多采用單任務的時鐘掃描或監控程序(某些高檔的PLC,如西門子的S7-300/400系列、羅克韋爾的ControlLogix系列等除外),來處理程序本身的邏輯運算指令及對外部I/O通道的狀態采集與刷新,整個應用程序被包含在一個循環周期內(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的PLC運行模式
但在一個控制系統中,雖然有一些工藝量對實時性的要求很高,但同時卻有更多的工藝量對實時性沒有特殊的要求,如果采用同樣的刷新速度來處理它們其實是對系統資源的浪費,而且循環掃描的運行機制也導致了系統的處理周期主要取決于應用程序的大小,如程序復雜龐大,掃描周期就必然加長,這無疑是與I/O通道對高實時性的要求相違背的。在圖1和圖2中, A和B為壓力控制(回路控制)任務,它們的掃描時間分別為1ms和2ms;而C和D為邏輯控制任務,它們的掃描時間分別為5ms和2ms。看來這是一個邏輯控制任務程序量較大的PLC/PCC應用程序。圖1表示常規PLC的運行模式,在該圖上部的任務組合方式中,整個任務(A+B+C+D)被包含在一個掃描時間為10 ms的循環周期內,在該圖下部的任務組合方式中,整個任務(A+B+C)被包含在一個掃描時間為8 ms的循環周期內。可以看出,總的應用程序處理周期為各任務的程序掃描時間的和,程序周而復始地循環執行。
而貝加萊PCC系統的設計方案則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與常規PLC相比較,PCC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引入了幾類大型計算機的Runtime定性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理念,并輔之以多樣化的應用軟件設計手段。由于實行分時多任務的運行機制,應用程序可以按照工藝功能和優先級的不同分別設置成不同的任務和不同的任務級別,并可根據要求自行設定任務的循環時間,使得應用任務的循環周期與程序長短無關,從而將應用程序的掃描周期同真正外部的控制周期區別開來,滿足了真正實時控制的要求,而且它可以在CPU運算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按照用戶的實際需求而做相應調整(如圖2所示)。

圖2 貝加萊PCC-定性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的運行模式
圖2表示PCC-定性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的運行模式,按照邏輯控制和壓力控制任務分類組合(即圖3中的系統模塊)控制。在該圖上部的邏輯控制任務組合中,邏輯控制任務C、D被有機地分布在間隔為5 ms的5個時間段中按優先級順序先后執行,邏輯控制任務C、D執行時恰好壓力控制任務A、B不執行,邏輯任務的處理周期為20 ms;在該圖下部的壓力控制任務組合中,壓力控制任務A、B在每一個5 ms的時間間隔中均按順序先后執行,壓力控制任務A、B執行時恰好邏輯控制任務C、D不執行,壓力任務的處理周期為5 ms。可以看出,各個任務是按照分時的運行模式執行的,各分類任務組合則按照自己的處理周期(如邏輯任務的20 ms和壓力任務的5 ms)周而復始地循環執行,但壓力任務的優先級明顯高于邏輯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