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物流供應鏈之中的重要位置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物流對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第三方物流是提高供應鏈物流運作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實踐中已被廣泛采用。本文通過對RFID技術在國內外物流領域的應用實例的分析,突出了RFID技術應用對于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現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1 供應鏈由傳統模式過渡到數字化模式
1.1供應鏈
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通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業和最終用戶組成一個整體的功能鏈。供需關系貫穿整個供應鏈,在一個協調的供應鏈中,不僅物暢其流,而且信息高度共享。
1.2傳統供應鏈
供應鏈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價值鏈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這就是非數字化的傳統供應鏈。
傳統供應鏈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對市場需求變化響應遲鈍;
(2)生產周期長;
(3)庫存積壓。
1.3數字化供應鏈
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環境,企業急需利用信息技術將企業內部管理拓展至供應鏈整合。從采購、生產制造、包裝/裝卸、倉庫、運輸、配送/分銷、銷售到服務,供應鏈上的業務環節和流程環環相扣,相輔相成而又相互制約。在供應鏈運作時,企業必須實時、精確地了解和掌握整個供應鏈上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四者的流向和變化。因此急需建設一個綜合物流信息化平臺。而自動識別技術,是將信息數據自動識讀、自動輸入計算機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為我們提供了快速、準確地數據采集輸入的有效手段。充分解決目前物流行業中存中的問題。近幾年,全球電子標簽總銷量以年均25%的速度快速增長,這種未來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被認為是本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十項技術之一。
由于傳統供應鏈自身的問題以及網絡和物聯網概念的形成,數字化供應鏈模式在網絡信息化社會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數字化供應鏈的優勢在于:第一它能夠把產品和商品所關注的信息放入網絡之中,每一件商品在這個供應鏈中有一個ID,有這樣一個身份,無論在什么地方它都是代表唯一的一個識別標志;第二就是把關于產品的信息放入網絡中,而且是在基于標準的基礎上能夠進行傳輸、交換和處理,從遠景來看就是一個物流網的雛形。
RFID本身并不是一個數字供應鏈,重要的是它為網絡為供應鏈的發展提供一種基礎,用它作為一種催化劑能夠使供應鏈的發展達到一種新的階段。
2 RFID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RFID應用系統可以是企業內、跨企業、行業內、跨行業、國家乃至跨國的,因此它可以是一個分布式系統,包含不同領域的多個企業的信息,需要通過物聯網實現信息的共享與協同工作。物流供應鏈中供應、生產、運輸、存儲、銷售和消費等環節構成分布的應用節點,各節點自成應用系統,具有信息采集能力(數據采集模塊)、數據整合能力(信息集成平臺)、自治能力(專業行業應用、第三方應用)和通信能力(局域網、互聯網、無線通信),節點之間通過物流中心的ONS機制進行信息交互和功能協同。
全球RFID市場規模及預測中可以看出,RFID技術在市場的應用是逐年遞增的,2008年的市場預測勢頭良好。
2.1國外的情況
從國外的情況看,RFID技術已經在物流領域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隨著Wal-Mart和美國國防部對于RFID的推廣,由于其可觀的收益:Forrester Research零售業分析師認為,采用RFID,沃爾瑪每年可以節省83.5億美元,其中$300 million屬于倉庫和配送中心的跟蹤費用的節約,$180 million用于物流信息的提交和傳送費用節約,其它一些企業也開始紛紛跟進,例如,美國MaCarran國際機場已經成功將RFID技術應用在行李處理和跟蹤流程,在提高機場行李處理環節工作效率的同時,大大提高了飛行的安全性和乘客的滿意度。2004年英國Tesco公司和德國Metro公司都開始投資建設基于RFID技術的物流系統,曼德龍公司還在BM、SAP公司的技術支持下,在德國萊茵堡開設了一家名為“未來商店”(Future Store)的示范性購物超市,其所有商品都貼有RFID標簽。
TNT公司在歐洲負責汽車零配件第三方物流業務的公司,成功地運用Intermec的RFID技術和產品,有效地改善了在準確地時間按照準確的順序將正確的物料配送到正確的工位的運作績效,同時明顯地降低了物流運作的成本。
就RFID應用而言,還有很多例子用于供應鏈:專業物流服務提供商DHL已經嘗試2004年底在其物流中心用RFID技術取代條形碼掃描;美國國防部耗資1億 多美金及多年時間建設實時追蹤所有軍事設備的供應鏈系統,執行全球最大的RFID網絡;HP公司利用RFID技術替換其商品訂單服務系統,減少客戶親自到客服中心的次數,大大節約供應鏈成本并創造客戶服務的新型態;新加坡樟宜機場利用RFID系統進行空運貨盤追蹤,實現航空貨運站內貨盤的資產管理及定位信息監控,確保供應鏈系統的運行順暢。
2.2 國內的情況
自動識別技術在中國物流行業的應用比美國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晚。雖然RFID在我國物流領域的應用剛剛起步,但也已經有多種形式:一是在企業內部,如在自動化立體倉庫的托盤上安置射頻標簽,可以明顯提高管理的精細化程度,海爾、深圳白沙集團等都有這樣的案例;二是用在一條供應鏈上,例如香港溢達集團在新疆的棉花采購流程中使用了射頻標簽,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改善了庫存的調度水平;三是在較大范圍的網絡中應用,典型案例就是鐵道部的車輛管理調度系統,直接經濟效益是十分可觀的。
物流行業仍然是RFID市場的主要目標用戶群之一。據IDC最新發布的《中國物流行業IT 解決方案市場2006~2010預測與研究》報告顯示,2005年物流業整體IT市場規模為11.62億元人民幣,其中IT硬件所占比例為45.4%,網絡設備的投資僅占7.4%,而產品化的軟件產品占20.2%,服務則占27%.IDC預測到2010年,物流業整體IT市場將達到24.31億元人民幣,2005~2010年的復合年平均增長率為15.9%.
據研究,推動物流企業建設IT系統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最終用戶的要求。由于很多最終用戶不滿意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認為其建設水平差,信息反饋有限,導致溝通不順暢,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況變化;加上很多物流企業的IT系統缺乏標準化的運作程序,導致各地區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無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等成為制約用戶滿意度的主要因素。而利用IT技術,特別是RFID技術實現物流基礎服務升級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